“五月五,端午到,賽龍舟,真熱鬧。吃粽子,戴香包,蚊蟲不來身邊鬧?!闭Q坶g,中秋已近,菜市場賣粽葉的也多了起來,翠綠可人、香氣撲鼻。
幼時懵懂,對端午的由來止于表面的熱鬧,幸得老師諄諄教誨,方知端午節的歷史背景:公元前278年,楚國敗于秦國,國破家亡之際,悲憤交加的屈原,憤而抱石投入汩羅江。待年紀稍長后,讀了屈原膾炙人口的《離騷》,即使隔了兩千多年的歲月,依然被詩人擲地有聲的話語、心系于民的愛國愛民之心感動。屈原的愛國情懷和激蕩人心的文字,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被人們淡忘,當今,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,也是一種文化符號,代表著堅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和拳拳愛國之情。
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詩而留名青史的愛國詩人,開辟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源頭。而他在汨羅江畔的沉江之舉,留給世人一曲千古悲歌,也讓端午節成為凝結民族精神與情感、承載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的傳統節日。有的人因為一個人,而記住一座城;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一個人,而有了追隨的勇氣。屈原本可以錦衣玉食安享一生,或是憑才華獨步文壇,但他卻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路,為楚國的命運和百姓的豐裕生活而披荊斬棘,心里裝著楚國人民,卻唯獨沒有他自己。
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,憶古撫今,屈大夫感慨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的孤單,將會因無數的追隨者而改變。端午節紀念的這個人,他的偉大不僅是中國的,也是世界的。他愛國家、愛人民,有氣節、有風骨,既能妙筆生花,又有勵精圖治百折不回的雄心壯志,即使備受打擊、顛沛流離,依舊不改初心,堅持自己的志向和節操,以身赴死也無怨無悔,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源泉,值得世人銘記與追隨。
一輪明月下,汩羅江奔騰不息,那浪濤聲也許是故人的淺唱低吟吧……